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04年2月)

时间:2024-06-28 22:53:4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0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04年2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04年2月)


最近,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吴国龙、周春莲(女)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分别补选了张文岳(辽宁)、张左己(黑龙江)、王文超(河南)、王建奇(河南)、杜崇烟(湖南,土家族)、李鸿忠(广东)、赵爱明(四川,女)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同意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报告,确认吴国龙、周春莲、张文岳、张左己、王文超、王建奇、杜崇烟、李鸿忠、赵爱明的代表资格有效。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分别接受了郭廷标(辽宁,回族)、王春梅(黑龙江,女)提出的辞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请求,依照代表法的有关规定,郭廷标、王春梅的代表资格终止。
现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有代表2984人。
特此公告。

2004年2月29日





化工地质找矿奖励试行办法

化工部


化工地质找矿奖励试行办法

1984年7月31日,化工部

第一条 为了鼓励化工地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为化学工业矿山生产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化工矿产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质找矿奖即工业矿床的发现奖,包括荣誉奖和物质奖,属一次性奖励。奖励直接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化工矿产矿床的各类地质科学技术人员及其他有功人员。凡化学工业部系统所属单位的集体或个人,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均可给予奖励。
第三条 凡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下述成绩之一者,均可申请奖励。
1.首先发现和评价有开采价值的化工矿产矿床。
2.在已作过评价的化工矿产矿床中,发现新的工业矿体或扩大已知矿床的规模,增加的储量达到小型、中型或大型规模矿床,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做出了贡献的。
3.在综合勘探、综合评价中,发现新矿种(有益组分)或新用途,提高了矿床的经济价值,增加了储量。
第四条 根据矿床规模、国民经济意义、工作难度,分别确定奖励等级和条件如下。
一等奖:凡有下列成绩之一者,给予一等奖。
1.经工作证实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国家急需的(如钾盐)或重点化工矿种(如富磷矿)的优良大型工业矿床。
2.在北方缺磷省区找到易选中等品位,经工作证实是基本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大型工业磷矿床。
3.在已建化学工业矿山深部,边部或附近找到,并经工作证实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大型工业矿床。
二等奖:凡有下列成绩之一者,给予二等奖。
1.经工作证实基本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国家或地区性急需、重点化工矿种的大型工业矿床,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国家急需和重点化工矿种的中型工业矿床。
2.在北方缺磷省区找到易选中等品位,经工作证实基本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中型磷矿床。
3.在已建化学工业矿山深部、边部或附近找到,并经工作证实基本符合当前国家技术经济条件的大型工业矿床。
三等奖:凡有下列成绩之一者,给予三等奖。
1.经工作证实基本符合国家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国家或地区性急需、重点化工矿种的小型工业矿床和一般化工矿种的大型工业矿床。
2.在北方缺磷省区找到易选中等品位,经工作证实基本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小型工业磷矿床。
3.在已建化学工业矿山深部、边部或附近找到,并经工作证实基本符合国家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中型工业矿床。
四等奖:凡有下列成绩之一者,给予四等奖。
1.经工作证实,基本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国家或地区性急需,重点矿种的小型化工矿、工业矿床和一般化工矿种的中型工业矿床。
2.在已建化学工业矿山深部、边部或附近找到,并经工作证实基本符合国家当前技术经济条件的小型工业矿床。
第五条 奖励标准如下:
一等奖:奖金20000-30000元 授予奖状
二等奖:奖金10000-20000元 授予奖状
三等奖:奖金5000-10000元 授予奖状
四等奖:奖金2000-5000元 授予奖状
凡获得一至四等找矿奖项目的有重大贡献的个人,除授予奖状外,另根据贡献大小分别记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发给立功证书。对两次获得一等找矿奖记一等功者,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三次以上者,授予功勋地质找矿者称号。有关记载立功证书和称号的副本装入本人档案之中。
第六条 地质找矿奖励工作应在矿床规模及工业价值已经肯定,工作程度做到详查阶段并在提交地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其地质成果由化学工业部地质勘探公司或有关省(区)化工厅(局)初步审查后,报化学工业部审查批准。
第七条 凡申报地质找矿奖者应填报如下附表:
1.化学工业部地质找矿奖申报表,并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附图)。
2.工业矿床调查历史登记表,该表从发现矿点开始,物化探异常从验证见矿开始即应登记,前后有几个单位协同工作的,由地质找矿最终工作单位负责登记。
3.记功人员申报表。
第八条 地质找矿奖均由化学工业部进行奖励。
第九条 申报程序由申报地质找矿奖的单位(记功集体或个人)填写找矿奖申报表,记功人员申报表(一式三份)经本单位评审,确认无误,提出奖励和记功等级,签名盖章后上报,部地质勘探公司或有关省(区)化工厅(局)经初审同意后,转报化学工业部矿山局,由矿山局负责组织评审报部审批。
第十条 地质找矿奖的评审奖励,每三年进行一次。各单位应在预定发奖前半年办理由报手续。
第十一条 奖金应合理分配,对地质找矿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个人应予多奖,奖金应高于其他人员。一般每人不低于本项找矿奖金总额的10%,其余奖金的大部分应奖给直接从事野外地质找矿工作的各类有功的地质科学技术人员,奖金的另一小部分奖给对地质找矿直接有关的其他人员。找矿集体所得奖金,应按照个人贡献大小合理分配,未找到矿的分队、小组或提供劳务的单位,不应分享找矿奖金。
第十二条 地质找矿奖的奖金,由矿山局集中的“地质预算包干节约分成”和“地质收入分成"中列支。
第十三条 对于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包括找到特别巨大的工业矿床,可以在上述规定的奖金标准外,另定奖励或向国家申报奖励。
第十四条 对弄虚作假的集体或个人,经查明属实者,撤销其奖励,追回奖金,并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处分。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化学工业部矿山局负责解释。

附件 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及国家急需、重点化工矿产矿种范围
一. 化工矿产国家急需、重点矿种
1.急需矿种为:钾盐、缺磷省区易选中等品位磷矿。
2.重点矿种为:富磷矿、富硫铁矿、自然硫、硼矿、天然碱、优质制碱石灰岩。
二. 化工矿产储量规模:
┌────────┬──────┬────┬──────┬──────┐
│ 矿种 │ 计算单位 │ 大型 │ 中型 │ 小型 │
├────────┼──────┼────┼──────┼──────┤
│硫铁矿 │矿石万吨 │>1500 │200-1500 │100-200 │
├────────┼──────┼────┼──────┼──────┤
│磷矿 │矿石万吨 │>5000 │500-5000 │250-500 │
├────────┼──────┼────┼──────┼──────┤
│缺磷省区 │标矿万吨 │>1000 │500-1000 │100-500 │
├────────┼──────┼────┼──────┼──────┤
│钾盐 │KCL万吨 │>5000 │1000-5000 │500-1000 │
├────────┼──────┼────┼──────┼──────┤
│明矾石 │矿物万吨 │>5000 │1000-5000 │500-1000 │
├────────┼──────┼────┼──────┼──────┤
│化肥用蛇纹岩 │矿石万吨 │>5000 │500-5000 │250-500 │
├────────┼──────┼────┼──────┼──────┤
│制碱石灰岩 │矿石万吨 │>10000 │5000-10000 │1000-5000 │
├────────┼──────┼────┼──────┼──────┤
│电石石灰岩 │矿石万吨 │>1000 │500-1000 │250-500 │
├────────┼──────┼────┼──────┼──────┤
│芒硝(单独矿床) │矿石万吨 │>5000 │1000-5000 │500-1000 │
├────────┼──────┼────┼──────┼──────┤
│天然碱 │矿石万吨 │>5000 │2000-5000 │1000-2000 │
├────────┼──────┼────┼──────┼──────┤
│重晶石及毒重石 │矿石万吨 │>1000 │500-1000 │250-500 │
├────────┼──────┼────┼──────┼──────┤
┃砷 │矿石万吨 │>1 │0.1-1 │0.05-0.1 │
├────────┼──────┼────┼──────┼──────┤
│硼矿 │B2O3万吨 │>80 │10-80 │5-10 │
├────────┼──────┼────┼──────┼──────┤
│锶矿 │天青石万吨 │>10 │5-10 │3-5 │
└────────┴──────┴────┴──────┴──────┘
注:未列的化工矿种,原则上执行1972年地质工业出版社发行的《矿产工业要求参
考手册》附录三的规定。


中国工商银行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工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浮动利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国工商银行办公室


中国工商银行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工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浮动利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4年1月7日,中国工商银行办公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浮动利率管理暂行办法》业已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银复〔1993〕353号),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和计划单列市分行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应报送总行确认,同时抄送同级人民银行。

附:中国工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浮动利率管理暂行办法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和产业政策,逐步转换国有商业银行机制,促进工商银行的业务发展,充分发挥利率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完善流动资金贷款浮动利率制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传〔1993〕38号《关于不准擅自提高和变相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十项规定》中关于各专业银行总行要集中管理流动资金贷款浮动利率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浮动利率原则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要依据产业政策、产品结构、信用评估后效益确定实行有差别的浮动利率,不能搞一刀切,要体现择优限劣的原则”的要求,工商银行确定浮动利率要体现以下原则:
1.国家产业政策原则
依据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对优先支持或限制发展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确定不同的浮动利率。
2.银行信贷原则
依据国家制定并公布的对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经省级分行或省级分行授权单位进行信用评估后确定的贷款客户信用等级、企业资金占用结构和周转速度、自有流动资金比例与补充措施落实情况,以及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确定不同的浮动利率。
3.资金成本原则
依据银行筹资成本、负债结构、存贷利差、管理费用以及贷款期限长短(期限长则利率高,期限短则利率低),相应确定不同的浮动利率水平。
二、浮动利率的权限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各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可在法定利率基础上,上浮20%和下浮10%。总行依据浮动利率的原则,制定全行统一的浮动利率管理办法,规定不同档次的浮动幅度和范围。省级以下分行根据总行的管理办法和浮动原则,在总行规定的不同档次的浮动幅度和范围之内,结合本地实际,具体确定对企业贷款的浮动水平。
三、浮动利率的范围
经国务院及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的下列流动资金贷款执行法定利率,不准浮动:
1.特种贷款;
2.优惠利率贷款;
3.贴息贷款;
4.政策性计息挂帐贷款;
5.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明确规定不准上浮的贷款。
除上述贷款之外的流动资金贷款均属浮动利率范围。
四、浮动利率的分类及档次(工、商企业通用)
1.上浮利率
(1)对信用评估为一类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的序列,经济效益显著,资金周转快,贷款风险低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其他工商企业,其贷款利率可在最高限10%的幅度内上浮。
(2)对信用评估为二类企业,其主要产品不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序列,市场销路较好,资金周转较快,贷款风险低的工商企业,其贷款利率可按15%的幅度上浮。
(3)对信用评估为三、四类企业,其产品属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生产或淘汰的范围,滞销积压,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周转慢,经济效益差,贷款风险大的工商企业,根据信贷原则不准新增加贷款。但对确需少量新增贷款和原贷款其利率可按20%的幅度上浮。
(4)除上述企业贷款以及规定不准浮动的贷款之外的其他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均在20%的幅度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浮动利率原则酌情上浮。
2.下浮利率
(1)对一类企业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的序列,经济效益特别显著,无挂帐利息,无逾期及催收贷款,销售货款归行率达95%以上,并能如期完成银行考核的三项资金压缩任务和资金周转加速指标,及时按比例补充自有流动资金的特优级工商企业贷款,其利率可在10%的幅度内下浮。
(2)对无贷款的存款大户因临时周转需要的贷款,可视贷款期限长短执行法定利率,或在5%的幅度内下浮。
3.对实行贷款风险度管理的企业,其利率可依据贷款风险度的高低,由省级分行参照上述规定,在上浮20%和下浮10%的范围内确定具体档次。
五、浮动利率的管理
1.浮动利率的管理部门为总行资金计划部。
2.省级以下行不得擅自超越总行规定的浮动利率幅度,无权扩大浮动利率范围。
3.总、省行直贷业务的浮动利率水平,分别由总、省行利率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规定的浮动原则与浮动幅度具体确定。
六、浮动利率的执行
1.本办法确定的浮动利率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发生贷款往来时的合同利率,对于企业的贷款逾期和挤占挪用银行贷款等加息均不包括在本办法之列。
2.本办法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后下发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干预银行浮动利率政策。
3.各省级分行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报总行确认后实施。
4.各省级分行应加强利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纠正执行浮动利率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5.本办法下发前已发生的贷款,按原合同利率执行至贷款合同到期(不包括展期)时止。
6.本办法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